
2023年7月13日,薪火實踐團蓯蓉遠志小隊前往蘇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尋訪吳門醫派士材學派第十一代傳承人金慶江。金慶江前輩與隊員們分享了自己學習中醫藥的心路歷程以及從醫四十余年所積累的豐富經驗,鼓勵中醫學子要做到多學精練,努力將中醫藥文化發揚光大。
(此處插入視頻)
金慶江,江蘇省名中醫,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士材學派傳承工作室主任、主任中醫師、副教授,士材學派第十一代傳人。出生于中醫世家,師承于其父江蘇省名老中醫金里千先生。
曾任蘇州市中醫學會吳門醫派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蘇州市中醫學會吳中醫學研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現為江蘇省中醫藥文化建設專家、蘇州市十大健康養生專家、世界中聯中醫藥文獻與流派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蘇州市中醫藥博物館特約館員。
金慶江從醫四十余年,以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技術治療了患有慢性腎臟病、消化道疾病、腫瘤等疑難疾病的患者。在臨床辨證方面,他主張從氣、陰、邪三個方面辨治不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針對慢性鼻-鼻竇炎患者,他采用中醫外治法與內服中藥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同樣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此外,針對體質虛弱的亞健康人群,金慶江研制出千年健膏滋劑,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977年恢復高考,金慶江初試過關。在填寫志愿時,面對年邁父母的殷切期望,金慶江最終決定填報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踏上了懸壺行醫的岐黃路。

1982年,在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學習五年后,金慶江以所有考試科目91.4分的平均成績畢業,并于年底來到吳縣人民醫院工作。
當時的吳縣人民醫院中醫科只有一位老中醫坐診,且沒有中藥房,“醫生開了藥方以后,病人必須要到院外的中藥店去配藥。”金慶江認為:“醫藥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中藥房,中醫科是個空架子,中醫是不能發展的。”于是,他自告奮勇愿以家產作擔保籌建中藥房。經過一番努力,吳縣人民醫院的中藥房終于開張,不但方便了病人,提高了療效,而且增加了醫院的收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5年,金慶江與劉天明醫師起草了《吁請建立吳縣中醫院》的呼吁書,寄發并走訪了全縣三十多所衛生院,聯合全縣中醫界100多名中醫針灸師集體簽名后,呈報吳縣縣委、縣政府、衛生局。經縣領導研究決定,在木瀆金山衛生院的基礎上改建為吳縣中醫院。
1998年,吳縣人民醫院與吳縣中醫院合并。2013年,醫院更名為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2015年醫院成功創建成為三級乙等中西醫結合醫院。
金慶江在基層中醫崗位上默默耕耘了四十余年,從一名年輕中醫成長為江蘇省名中醫,為推動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做出了重大貢獻。
金慶江認為:“只有學貫中西,把中醫和西醫的知識融會貫通,服務于患者,最終才能造福于患者。”

他在腎臟病、蛇咬傷領域有著十分豐富的治療經驗,在中醫外治法治療慢性咳喘病方面也有著獨特的治療方法并取得了顯著的療效,曾獲得吳中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4年,隨著腎病專科的運行和發展,病區的病人逐漸增多。為籌建血透中心,55歲的金慶江主動申請前往軍區總院學習血透技術。2005年,他率先在吳中地區開展血液透析治療,在血液透析尿毒癥治療及相關急重癥救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同樣曾獲得吳中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醫四十余載,金慶江以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技術,給蘇州及周邊地區百姓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金慶江認為,中醫需要繼承,更需要創新。現代中醫應當秉承繼承與創新并重的理念,不斷拓展中醫藥在現代臨床的應用范圍。
金慶江非常注重醫學的傳承工作。早在1987年,他便與中醫同道組織了蘇州市青年中醫學組,埋頭于吳門醫派的研究,編輯整理吳中醫學著作,數年間出版了《蘇州市老中醫經驗文集》《吳中醫集》《吳醫薈萃》《吳中十大名醫》等多部醫書。退休后,為進一步推廣發揚士材學派,金慶江主張大力培養年輕中醫,建立士材學派傳承工作室,并組織學生整理出版士材學派醫家著作,為吳中區的中醫發展鑄造未來。



金慶江還運通過多渠道做好中醫藥的宣傳。借助微信公眾號推廣士材學派以及中醫藥文化。此外,他作為蘇州市十大健康養生專家,受蘇州市電視臺生活頻道的聘請,作為電視臺《名醫到家》欄目的特約嘉賓,為有需求的群眾免費上門服務,前后錄制了50多集節目,為許多城鄉百姓,解決了很多疑難雜癥,吸引了周邊以及外省患者前來就診。

在采訪的最后,我們懇請金老先生對中醫專業的學生提出幾點建議。老先生微笑著說:“最重要的是要讀萬卷書,除了要學好中醫的萬卷書,也要學好西醫的萬卷書。同時還要學好外語、計算機,先進的東西都要學。只有多學精練才能成為一名好中醫。”
醫路漫漫,學無止境。作為中醫藥青年,我們要以金老先生為榜樣,以“多學精練”為學習準則,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活學活用,常思常新,為傳承并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金慶江老先生是中醫藥事業的杰出代表,他不僅對中醫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更重要的是他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發展。在采訪過程中,他毫無保留的與我們分享從醫四十多年來的心得體會。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年過半百之際仍然堅持學習,這種不斷提升自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正是因為有像金老先生這樣的中醫傳承人,中醫藥才能夠在當代不斷發展壯大,他們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榜樣,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
——21生物制藥2班高逸穎
從和金醫生短暫的交流中,我感受到金醫生漫長而曲折的求學從醫之路,都說活到老學到老,金醫生在這方面是一個真正創新的典型,年過半百之際仍去進修學習血透技術,回院后,立即籌建血透中心。在交談中,金醫生勉勵學子要廣泛閱讀中醫經典,與時俱進,中醫需要繼承,更需要創新,作為中醫學子,我們更應該筑牢專業基礎知識,秉承繼承和創新并重的理念,發揚好中醫藥這一民族瑰寶。
——22中醫(全科)1班謝羽璐
在結束了對金老先生的采訪后,我內心的敬畏之情也油然而生。面對早期較差的醫療環境,金老先生不止一次寫信、提出倡議、促進革新,最終推動當地醫療環境一步步向好,學習和革新是他在醫學事業道路上從未停下腳步的兩件事。我們應當以金老先生為榜樣,為成為一名善于學習、敢于創新、勇于進取的新時代中醫人而努力奮斗。
——22中醫(全科)1班袁琬瑩